
11. 小暑

年曆中 廿四節氣
小暑──「熱在三伏,冬病夏治」
24節氣中的第11個,在每年公曆7月7日前後。
因氣溫高,雨水豐富,陽光充足,所以小暑是萬物生長茂盛的時期。小暑正入頭伏天,傳統按照習俗喜歡吃肉進補。
三伏天──時間在每年西曆7月初至8月下旬。由節氣「小暑」開始至「大暑」及「立秋」的一段時間是一年中熱度最高、濕度最大的日子,故有「熱在三伏」之說。三伏天是按黃曆,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至第4個庚日為「初伏」,然後持續炎熱至「中伏」及「末伏」,維持40天。
此時是「冬病夏治」的好時機,在冬天加重的慢性病,夏天作預防性治療。如屬氣虛、陽虛者,其虛寒疾病於冬季易復發或加重,例如: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咳嗽、老年慢性支氣管炎、月經痛、腹瀉、寒性筋骨痛、經常感冒、不孕(子宮冷、精冷)等症,在三伏天服中藥及在背部穴位敷貼溫熱性中藥進行「天灸」療法,有很好的療效。
今年三伏天日期是:12/7,22/7,11/8。
小暑病候與養生:
- 注意養心 注意心肌炎,氣溫高,濕度大,天氣悶熱,患有心肌炎後遺症的人易出現心律變緩,胸悶氣短等症狀。養生要注意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。若心火盛口舌易生口瘡者,可連續數日飲用羅漢果、燈芯草、生甘草等。若氣弱脈弱的人,喝點生脈散(黨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或麥冬6g,西洋參3g,桂圓肉3-5g泡水喝。
- 防濕健脾 長夏易患脾胃病,脾胃虛的人少喝冷飲、少吃涼菜,注意腹部肚臍不要受涼。可服「蓮子芡實糯米粥」:蓮子30g,芡實30g,百合15g,糯米30g,紅棗10枚,冰糖少許。亦可在中醫指導下服用四君子湯或參苓白朮散等,以健脾化濕。
- 防中暑或濕聚 三伏天濕氣重,易出現嘔惡頭昏等症狀,可採取刮痧法。具體是用刮痧板,上下刮背脊兩側,或輕刮肋骨兩側,或額頭及枕骨風池穴,出現紫暗色即可,也可塗上清涼油刮。嘔惡頭昏、疲倦濕重者亦可服用「霍香正氣丸」,或沖泡薄荷3g、霍香6-9g,代茶飲,亦可加入羅漢果沖劑沖服,以達清肺利咽之效,幫助緩解受暑氣後的口舌咽干症狀。
*體質各異,服食以上中藥宜先諮詢中醫
註冊女中醫 吳家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