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2. 大暑

年曆中 廿四節氣
大暑──「大暑熱盛,健脾養心」
24節氣中的第12個,在每年公曆7月22日前後。
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,這時正是萬物生長最快、最茂盛的時期。素常在冬天容易加重的慢性病,適宜在這「三伏天」作預防性治療。
例如: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咳嗽、老年慢性支氣管炎、月經痛、腹瀉、寒性筋骨痛、經常感冒、不孕(子宮冷、精冷)等症。
大暑病候與養生:
- 疰夏健脾 疰夏,又叫苦夏,三伏天因天熱下降,地濕上升,濕熱交爭困於脾胃,表現為:不思飲食、噁心、頭昏乏力、倦怠思睡、大便稀溏、舌苔膩;可在中醫指導下服醒脾化濕方葯,如參苓白朮散、香砂養胃丸,食療中葯可用:白扁豆、苡仁、荷葉、粳米粥等。
- 注意養心 天氣悶熱,易出現心悸、胸悶氣短等症狀。 養生要注意早睡早起,避免熬夜,氣弱脈弱的人,中午要午休,並以五味子3g、麥冬6g、西洋參3g、桂圓肉3-5g泡水喝。
- 防食物中毒、痢疾、流行性乙型腦炎 大暑細菌繁殖極快,現正踏入夏季流感高峰期(7-8月),要注意起居生活充足休息,增强抵抗力,並注意飲食衛生。 預防流感或曾接觸流感患者,可連服3日:蘇葉10g、佩蘭10g、陳皮10g、貫眾10g。 熱氣重可加桑葉10g、金銀花12g、白茅根15g,用4碗水浸30分鐘煲成1碗。 另外,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由蚊蟲傳染,兒童或成人都可發病,其主要症狀是高熱、頭痛、噁心、嘔吐,嚴重者可出現昏睡、抽搐,要注意防蚊、滅蚊。 痢疾的主要症狀是高熱寒戰、腹痛腹瀉、膿血便,以上兩種病要趕緊就醫。
*體質各異,服食以上中藥宜先諮詢中醫
註冊女中醫 吳家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