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3. 立秋

年曆中 廿四節氣
立秋──「立秋天漸涼,慎防燥傷肺」
24節氣中的第13個,在每年公曆8月7日前後。
「立者,始也」,立秋標誌着從這天開始,將進入秋天,所以叫立秋。立秋到秋分之間,屬於「入地戶」,氣化由陽入陰,大地逐漸轉為收藏,天氣漸涼,熱漸退;晝漸短,夜漸長。此時早晚開始溫度稍降,但中午仍然很熱,需注意避熱。
人體氣血也開始逐漸內收,表現為呼吸、心跳逐漸變慢一些,新陳代謝也開始減慢,以適應與自然相應,夏秋之交,天氣忽冷忽熱,燥濕不調,寒溫難定,陰陽氣交不穩定,容易得病,所以立秋要注意起居習慣來養生。包括:早卧早起、多做深呼吸鍛鍊肺氣,多吃潤肺生津之品。
處暑病候與養生:
- 防肺燥
秋天的主氣是燥,所謂金秋之時燥氣當全,燥氣通於肺,所以從立秋起就應該重點養肺,初秋,熱氣未退。肺燥者要開始吃些清涼養肺潤燥之品,如百合、羅漢果、秋藕、梨子、白果、杏仁、枸杞、蜜糖、銀耳等。秋分以前易有熱燥,如果咳嗽、咽干、舌黃可酌加清熱類中葯,如桑葉3g、菊花3g、麥冬6g泡水飲。
- 防便秘
雨水漸少,氣候漸燥,中醫學裏五臟六腑相互關聯,大腸與肺有表里關係,大腸與肺之氣通於秋令,所以燥氣也常傷腸津(腸內水液)而便秘;亦有些患者因便秘而久咳不癒,這正是大腸與肺的表里關係。保養大腸方法:多喝水,尤其中年或年長者,早晨卯時(5-7:00a.m.)人體大腸經絡正在值班,這時喝一杯水或按摩腹部有助排便。多吃潤腸通便的蔬菜、水果。中葯如:火麻仁15g、桃仁6g、當歸6g、枳實9g、生地黃15g、玄參15g、麥冬9g等也可煲水服用2-3天。
- 防鼻衄(鼻血)
燥熱易傷肺絡而出現鼻干出血,要少吃辛辣燥熱之品,如火煱、燒烤、酒、辣椒。適當飲用一點西洋參、烏梅泡水飲,可幫助生津,收斂肺氣。
*體質各異,服食以上中藥宜先諮詢中醫
註冊女中醫 吳家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