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4. 處暑

年曆中 廿四節氣
處暑──「處暑續炎熱,要防秋老虎」
24節氣中的第14個,在每年公曆8月23日前後。
處暑是立秋後的節氣,中國內陸開始進入干燥期,而香港近海仍會多雨多濕,早晚稍涼但日間仍炎熱。一般身體强健者,未會感到秋燥影響身體,但肺氣較弱的人,或有過敏性體質的人,大部份已開始咳嗽、咽干、便秘不暢、皮膚癢。
處暑病候與養生:
1.支氣管炎易發作
雨水漸少,燥氣漸增,由於秋燥傷津,患有氣管炎,或氣管易敏感者,進入處暑後容易發作,出現咳嗽、氣促、痰少干咳等症狀。咽干燥者,食療可用:秋梨膏、枇杷葉12g、羅漢果1個、杏仁12g、百合20-30g、沙參12g、麥冬15g 煲45分鐘,煲成2-4碗以湯代茶飲用,一周服2天。
2.咽干咽痛
天氣燥熱,如不注意休息、睡眠不足,或食辛辣煎炸之品,很易出現咽炎、扁桃體炎。鼻咽為抵抗感冒病毒或細菌的第一度防線,如受以上因素影響而削弱抵抗力,便容易引發更重的感冒,故初起咽痛數小時內,便應及時防治,可用:金銀花6g、黃芩3g、桔梗6g、生甘草6g泡水飲用,連服3天。
3.痔瘡易發作
中醫學中,大腸與肺相互關聯,透過體內經絡有「表里」關聯;秋燥傷肺,易累及大腸,出現痔瘡發作、大便帶血。應多吃清潤之品,滋養肺氣及腸道,如新鮮疏果、黃瓜、油麥菜、蘿白,或用中藥:百合20g、麻子仁20g、厚朴6g、枳實9g、桃仁9g等潤腸行氣(孕婦忌食),先浸後煲30分鐘,一周服2-3天。
*體質各異,服食以上中藥宜先諮詢中醫
註冊女中醫 吳家緯